科技飛馳前進,帶動商業和金融產業翻天覆地的變化,尤其隨著半導體晶片效能的不斷進步、更複雜的演算法如今也能落地應用。
現今已有許多企業使用AI和大數據進行決策分析及預測;華爾街的交易模式也從依賴數學模型轉變為依賴數據驅動,在產業快速引進科技助力的趨勢下,學校教育是否跟得上業界的節奏?是否能拉近與真實職場需求的落差?這是許多人關心的事。
雙引擎教學 培養複合型人才
不讓畢業生走出校門求職時,發現自己所學已「過時」,長庚大學積極且迅速地將AI和大數據融合於商學院教育中,更於2023年成立數位金融科技學系。據悉,這是國內商管學院唯一以數位金融科技為名的學系,「我們沒有傳統財務金融系的包袱,新創課程強調雙引擎,也就是學生除了要學財金理論,同時要懂得演算法、程式設計、區塊鏈等,這種複合型人才,在商業金融界非常搶手。」數位金融科技學系助理教授徐憶文說。
不僅是設立數位金融科技系,工商管理系也在進行轉型,同樣是以AI為工具,導入商業智慧(Business Intelligence)和大數據分析。事實上,許多企業皆已意識到AI及大數據的力量,例如台塑集團事業部門配置了人工智慧工程師,協助管理階層進行數據分析。
實作導向課程 消弭學用落差
徐憶文強調,要將AI與大數據分析運用於金融或企業管理中,一定要結合產業知識(Domain Knowledge),才能發揮最大效益,進而創造附加價值。因此,工商管理與金融科學系的課程設計採用實作導向,例如「金融科技與投資」、「商業智慧分析」等。
實作導向的課程設計,能幫教會學生不僅懂得使用AI以大數據,還能真正運用這些先進科技解決實問題,甚至能從預測分析(Predictive Analytics)進展到處方分析(Prescriptive Analytics)「也就是當問題發生時,AI能迅速提供行動建議,就像是醫生對症下藥一樣。」徐憶文說,為了與業界需求同步,學校乾脆邀請國泰人壽、國泰金控的管理階層前來授課,傳授第一手的業界知識,有助學生畢業後的職場銜接。
值得一提的,數位金融科技學系獲台灣期貨交易所捐贈設置「期貨人工智慧實驗室」,不僅擁有先進硬體設備,完整的金融資料庫更有利於學生學習資料庫管理、大數據分析、資料建模、交易策略模擬下單及損益試算、選擇權定價及避險參數的計算等,養成金融期貨領域所需能力。
競賽激發熱情,學生樂於學習
學校提供優秀師資、創新實用課程、優質軟硬體環境,萬事雖然俱備,然而若學生缺乏學習動機,這些資源未必被充分利用,不免可惜。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?徐憶文指出「競賽」是個好方法,「因為想要在競賽中拿到好成績,學生更願意花時間鑽研進階知識,例如從基本演算法進展至機器學習。」再者,競賽脫穎而出的關鍵是創新,這需要結合傳統分析方法和現代AI科技,「為了創新,學生既不會因追求AI而忽視傳統知識,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新技術。」
徐憶文多年來帶領學生參加股市交易模擬競賽,近年更開始指導學生參加生成式AI創意競賽,利用ChatGPT制定最佳投資組合,最終結果戰勝了道瓊指數的報酬率,團隊獲得亞軍。今年,徐憶文帶領學生挑戰更高難度的目標,利用思維鏈(Chain of Thought)和知識圖譜(Knowledge Graph)等工具,針對台灣50成分股(0050)構建避險基金的交易策略,不僅追求超額報酬率,還將風險波動降到最低,剛出爐的競賽結果顯示,他們再次獲得銀牌。「目前看來效果不錯,學生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利用AI建構有效的交易策略。」
在AI時代,商業金融界需求的人才與以往大有不同,工作者必須擁有數據素養、機器學習和AI知識及跨學科能力,才能勝任現今的金融工作。此外,徐憶文提醒學生必須養成創新和批判性思維,「能夠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;批判性地評估解決方案及潛在影響,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持續保有競爭力。」